close

html模版






標題

請問初代教會如何從使徒教會發展成為羅馬帝國的國教呢?


問題


如標題:想知道一下初代教會如何從使徒教會發展成為羅馬帝國國教的呢...?希望說的越詳細越好....


最佳解答


羅馬是在西元前753年,於台伯(Tiber)河畔的七個小山上建立的。西元前264~146年間,羅馬先後征服了迦太基、敘利亞、馬其頓、希臘等地,迅速擴張成為一個跨陸大國。西元前48年,凱撒(Julius Caesar),平定了高盧與英格蘭,奠定了日後帝國專制的基礎。凱撒死後,姪孫屋大維(Octavian)興起,擊敗了雷比達與安東尼兩人,結束了混亂的三雄分治,並於西元前27年,在元老院所進奉的"奧古斯都"(Augustus,意即受尊敬者)之尊號下,正式成為羅馬帝國第一位皇帝。羅馬帝國政治上的和平,與交通上便利,讓耶穌能平安地出生於猶太地區,也為基督教在這個大帝國裡的發展鋪路。 據牛津基督教史考證,耶穌應該是在西元30年的逾越節被釘死在十字架上;耶穌升天後,上帝藉聖靈在五旬節震撼了一班門徒的心靈,也提供給他們能力去執行耶穌生前所吩咐下來的工作,教會也在這時候正式誕生。最初的教會和信徒皆自由的在會堂和家裏聚會,教會也沒有特別編寫章程或禮儀。當時,教會中的領袖就是按著聖靈給他們的特別能力來推動各樣的事工。當時的信徒也不把教會看為一個有形式的組識,反而看教會為一有機體(Organism)(羅12:4-8;林前12:12-31),隨著上帝加添人數而增長。各人都組合起來活動,看每個人為一個成長的"肢體"。可是這現象並沒有維持多久,因為組織越來越大,要面對的事情和壓力也越來越多,教會不得不按著需要來組織而變化。 早期教會在猶太人中以耶穌的兄弟雅各為領導,然而事實上,彼得因有耶穌親自背書,所以才是使徒中公認的領導者。彼得對外邦基督徒採取一種中間立場,他認為外邦基督徒無需行割禮或遵守基督教傳統節慶,但在此同時卻應該服從猶太關於飲食的律例法規。保羅原本是迫害基督教徒最不餘遺力者,但在親身體驗到耶穌基督的示現後,反成為羅馬帝國中基督教最有力的宣傳者;他認為非猶太血統的基督徒無需恪遵摩西律法,教會中的外邦人與猶太人必須在共同的團契中達到合一,也因為他讓外邦人在教會中與猶太人享有同等地位,他本身的足跡又遍及小亞細亞與羅馬各大城市,使得他在外邦人的教會中或許比彼得還更重要些。 對於當時的猶太人來說,尤其是謹遵摩西誡律的保守法利賽人而言,基督教會允許外邦人不必遵守任何禮節就能得到所謂的救贖,簡直是不可理喻;而外邦人能在同一個教所裡跟上地的子民猶太人平起平坐,更是讓人匪夷所思。所以在早期基督教會剛起步時,最大的迫害還是來自猶太人本身。 聖徒保羅約在西元67年尼祿皇帝在位時,於羅馬殉道;在此同時,羅馬帝國也開始對基督教會迫害。早期羅馬奉行的是多神的信仰,連歷代皇帝也多被神格化供奉於廟宇中,羅馬人認為,羅馬帝國之所以有這樣橫跨歐、亞、非大陸的版圖,就是靠歷代皇帝的守護靈以及諸多神祇的的庇佑;然而基督徒在經過外邦人神廟時,常會發出噓聲以表示輕蔑,這讓許多羅馬神祇的虔誠信眾相當惶恐,擔心上天會從此不再眷顧。剛開始羅馬政府會要求基督徒遵守希臘的競技、戲劇、多神信仰等各種習俗,如果基督徒不從被政府抓獲,只要他們肯在外邦人的神壇上燒香祭拜,羅馬當局通常會網開一面,然而仍舊抵抗者,則會依情節遭到監禁、鞭笞、上競技場餵野獸、或乾脆壓往羅馬斬首。 自此之後,舉凡帝國洪水、饑荒、地震、瘟疫、內戰、蠻族入侵......羅馬人全都歸咎於基督徒的不敬;以至於西元2~3世紀間,群眾對於基督教會的攻擊,往往毫無警訊,殉道者的屍首街頭屢屢可見,教會財產被沒收,教會本身也披上了各種淫亂、血祭的傳言,羅馬各省總督為討好民眾與皇帝,多成為幫兇。最有名的莫過於西元110年左右任小亞細亞總督的小普林尼(Pliny the Younger),在他留下與羅馬皇帝往返的書信中,可窺見當時對基督徒迫害的情況;只不過小普林尼本身也承認,他對基督徒嚴刑逼供後,發現他們也不過是每天早上晨出之前到聚會所唱唱歌,並沒有什麼真正亂倫的罪行發生。 儘管在這兩個世紀中,基督徒前仆後繼,除了羅馬當局外,連希臘的大文豪、辯論家、史學家與哲學家也加入迫害的行列;然而自西元二世紀起,教會內也開始產生了一群博學之士,包括護教者查斯丁(Justin Martyr, c. 100-165)、奧力根(Origan, c. 185-254)、爱倫纽(Irenaeus, c. 130-200)、特圖良(Tertullian, c. 160-225)還有克雷芒( Clement of Alexandria, c. 150-215),他們本身多有著作,這對當時基督教的推展有著深遠的影響。此外,基督徒雖然遭迫害,但教會內卻以殉道作為彼此勉勵的指標,在北非今阿爾及利亞南部的教會,更以"殉道者的桂冠"來引以為豪。 2009-05-06 01:34:07 補充: 西元248年,基督徒對羅馬建成1000年的慶祝活動表達不滿,由於此時羅馬帝國正面臨諸多威脅,使得德修皇帝(Decius, 249-251)在西元250年對各地主教展開致命的的攻擊,因為他很清楚教會的運作多半取決於主教團的律令與凝聚力;整個帝國對基督教會的攻勢,一直到西元257年梵勒理安皇帝(Licinius Valerian)在對波斯的戰役中被俘後,才趨緩下來。 2009-05-06 01:48:40 補充: 西元284年,戴克里(Diocletian, 284-305)被擁戴為皇帝。他上位後不但重訂行省以防止各省總督濫權,並削弱元老院貴族的勢力以壯大自身力量,大修內政;執政前19年中,並沒有對基督徒加以迫害,這使得教會迅速發展與復甦。然而由於此時基督教已擴及羅馬的中上層社會,許多富豪更將全數財產捐獻給教會,戴克里擔心基督教藉由總督的妻眷滲入羅馬的軍政體系中,據說他在西元303年,前往迪地麥(Didyma)的阿波羅神廟得到神諭後,立即對基督徒展開空前迫害。 2009-05-06 02:04:13 補充: 這次迫害對基督教產生許多難以抹滅的影響,尤其對東非、北非教會的分裂最為嚴重。儘管如此,總督克羅如(Constantinus Chlorus)所統治的高廬與今英國等地卻沒有一個人殉道;克羅如於西元306年7月在約克郡逝世,其子君士坦丁(Constantinus I Magnus)被軍隊擁為西羅馬的皇帝。在穆爾維大橋戰役( Milvian )的前夕,君士坦丁看到天空上閃耀着十字架樣的火舌與這樣的話:"這是你克敵的跡象。"戰役獲勝後,他便把希臘字縮寫的CHR繡在軍旗上,雖然,沒有人確切知道君士坦丁從哪時候開始信仰基督教? 2009-05-06 02:19:41 補充: 西元313年,君士坦丁邀東羅馬皇帝理西紐(Licinius)到米蘭共同頒布米蘭詔書,承認基督教為合法且自由的宗教,至此,基督教開始步入正軌。君士坦丁在西元323-324年的內戰中擊敗對手,成為帝國唯一的統治者。西元325年他召開了歷史上有名的尼西亞大公會議,通過了<尼西亞信經>,但也從此加深了基督教內部主流神學思想與非主流間的對立,一直到西元1054年教庭分裂成天主教與希臘正教前都是如此。 2009-05-06 02:33:58 補充: 西元330年博斯普魯斯海峽旁的君士坦丁堡落成,羅馬帝國遷都新羅馬;西元337年五旬節君士坦丁於臨終前受洗成為基督徒,在他任內,不但提供給教會巨大物資 、供應聖經,羅馬的拉特蘭聖約翰大教堂(St. John Laterna)、聖彼得大教堂( St. Peter's)、耶路撒冷的復活大教堂( the Holy Sepulchre)、伯利恆聖誕大教堂(the Nativity)都是在他手中完成的。最後,狄奧多西一世(Theodosius I)在西元380年2月27日宣佈基督教為羅馬國教。


其他答案


誠心服務!會員溫馨!永久服務!第一:全程直播遊戲的公平與公正性【亞洲唯一直屬會員代理】第二:點數儲值和託售皆在十分鐘之內完成【全台娛樂城速度最快24小時不分周末】第三:二十四小時專業客服務線上服務全年無休【大大小小問題都可以馬上做詳細解答喔】電子機台.真人遊戲和你一同玩樂麻將百家樂5PK德州撲克水果盤賓果輪盤21點10點半骰盅牌九鬥地主13支全年網站優惠活動不間斷!快去註冊會員!免費:官方網站http://aa9999.net【亞洲36588合法彩券公司直營官網:A36588.NET】【最新活動→迎接新會員,首存狂送20%】【運動→電子→對戰→現場→彩球】【免費服務→電影區、討論區、KTV歡唱、運動轉播、即時比分、24H客服】【亞洲36588合法彩券公司直營官網:A36588.NET】到下面的網址看看吧??http://*****我可以給你看一個大叛教的故事你就知道這些人為了自己利益在那搞分裂ˋ搞權力事督麼恐怖的事情原本耶穌基督再世上有那麼美好祂所組織的教會想不到在祂被釘死後一些不好的都產生了歷史簡述1、君士坦丁大帝君士坦丁大帝(ConstantinetheGreat,274-337A.D.)原為太陽神紇留斯(Helios)的信徒,其母海倫(Helena)為一虔誠基督徒。戴克理先皇帝退休後,羅馬陷入了混亂的內戰之中。根據優西比烏教會史的記載,君士坦丁在與馬克森狄大戰前的中午(312A.D.),看見了一個燃燒的十字架,上面寫著:「在這記號裏得勝」。第二天,君士坦丁以十字架作為軍隊的標幟,在穆勒威橋(mulvian)大敗馬克森狄,成為羅馬帝國西面霸主。次年,他頒布米蘭詔書(EdictofMilan),給予基督徒更大的信仰自由,並發還在逼迫時期強迫充公的財產,停止其統治境內對基督徒的限制與逼迫。公元324年,君士坦丁一統天下,便公開支持基督宗教,並在次年發出通諭,勸告臣民信奉基督宗教。直至今日,神學家與歷史學家仍對君士坦丁悔改的動機常有爭辯。一方認為君士坦丁之所以擁護基督教,是為了其政治上的目的。另一方則相信,君士坦丁在其母海倫,以及穆勒威橋一役的影響下,有其信仰上的轉變與歸信。2、君士坦丁認可基督教所帶來之影響基督宗教變成了國教因著君士坦丁的支持,基督教不單成為合法的宗教,更在狄奧多西皇帝年間,成了羅馬帝國的國教,教會與神職人員在各方面都享有特權,因此,吸引了許多士兵與公民集體加入教會。這些新加入的會眾良莠不齊,使得教會漸趨世俗化...。因著信徒數目的增加,教會開始尋求大型的、公開的聚會場所。初世紀的基督徒盡量避免採用殿宇或神廟(temple)式建築物作為聚會場地,因此,君士坦丁將羅馬人平日用作商業或其他集會的活動大廳,以及原法庭所在的官方建築(Basilica),改建成為基督徒聚會、祭禮與洗禮的大教堂。政治與教會的混雜當基督教成為羅馬帝國的國教以後,政府對教會就有一些政治上的期望,這些期望尤顯於統合人民向心力上。在君士坦丁的時代,修道主義、多納徒主義、與亞流主義等神學上的爭議,成了影響教會、甚至社會合一的難處。因此,君王成了解決這些爭議之大公會議的召集人,如主後325年的尼西亞會議,以及其後關於亞流爭論的會議等。此外,主教也被賦予更多的權利,並成了羅馬人民精神與生活的實質領袖。教會因錯謬的教訓而發酵因著基督教國教化,漸漸地,異教的信仰與風俗也一併進入了教會生活。這些異教的節期、邪惡的教訓,如同馬太福音所說,婦人所藏的麵酵,至終使全團發酵而腐敗。君氏在信主之前原是太陽教徒,信主之後,將每週的第一日訂為「太陽日」(Sunday),並將12月25日的太陽壽誕,混淆成為「聖誕節」。初期教會實行的擘餅,成了繁文縟節,卻無敬拜實際的「彌撒」和「聖餐」儀式。而對聖人的崇拜、聖人遺物的迷信、以及外在的宗教儀式,漸漸使信徒失去原有的信仰與敬虔生活。此一時期除了國家教會興起,初步神學發展之外,羅馬教會的組織架構與教皇制度也漸趨成形。尼西亞會議中,羅馬、亞歷山太、安提阿的主教被指定為跨區的「省主教」。羅馬教會及其主教向來「名聞天下」,除了羅馬教會自稱是使徒彼得親自設立,並承繼其主教職分之外,因著其地理與政治上的優越,加上多次抵擋諾斯底、亞流、孟他努等異端經驗,使羅馬在早期教會中,有一定程度的影響力,羅馬主教亦自認優其他主教。主後451年的第四次迦克敦會議,進一步的鞏固了羅馬主教優越的權威地位。參考資料:http://www.cftfc.com/com_chinese/churchhistory/


以上文章來自奇摩知識家,如有侵犯請留言告知


https://tw.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90502000016KK06686


6A7CD840F16F33B9
arrow
arrow

    z53dh13f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